朝鲜战场麦克阿瑟的冒险行径:计划使用26颗原子弹,杜鲁门发火
引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而日本的投降标志二战的硝烟划上了个句号。
日本宣布投降以后,同年9月2日,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代表盟国在“密苏里号”接受日本受降并签字……
麦克阿瑟作为美国陆海空三军之中获得荣誉和勋章最多的将军,麦克阿瑟早已名扬世界。受降仪式的签字,受降仪式签字这天,更可以说是麦克阿瑟一生最高光的时刻。
在日本受降签字仪式上,麦克阿瑟并不知道,5年后,他将成为美国唯一一个参加过一战、二战、朝鲜战争的将军。
而麦克阿瑟更不知道的是:5年后的朝鲜战役,将他推向风口浪尖,毁掉了一生的荣耀和辉煌。
目光转向朝鲜战场……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而这个节骨眼上,以美国为主导组成的16国“联合国军”介入并出兵朝鲜,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
公然的挑衅和咄咄逼人已经不是单方面的朝鲜问题,而是新中国如何站稳脚跟的问题。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毛主席一声令下,于1950年10月16日,拉开了抗美援朝序幕。
而作为“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眼里,强如日、德皆手下败将,他甚至一度祈祷,所面对的中国军队千万别一触即溃。朝鲜战场,必将再次成为他麦克阿瑟发光之地。
可仅仅一个月以后,麦克阿瑟打完仗“回家过圣诞”的美梦就破碎了,联合国军以3.4万人伤亡的代价,从鸭绿江狼狈的撤到三八线附近。
这一响亮的巴掌打得麦克阿瑟晕头转向,认识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而这样的局面,麦克阿瑟不愿看到,美国更不愿意看到。
“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的接连失利,让麦克阿瑟焦头烂额,而让他接下来始料未及的是:1951年4月11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解除麦克阿瑟远东军总司令及“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由李奇微接任。
显然,仅从朝鲜战争方面分析,麦克阿瑟被撤职和朝鲜战场的接连失利是密不可分的。但其实,并非这么简单。美国总统杜鲁门这样做完全是被逼无奈、忍无可忍。
麦克阿瑟和他的“原子梦”
仅开战一个月就被志愿军赶到三八线的麦克阿瑟,虽然对志愿军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但是在他眼里,“联合国军”如此狼狈其实是美国政府的军事限制造成。
麦克阿瑟认为:没什么,不是原子弹不能解决的,更况且,原子弹这种东西我有你没有。可是他的这一想法,被总统杜鲁门向世界声明不使用原子弹成了黄粱美梦。
战争结束以后,美国陆军档案资料证实了一件从未公开的秘闻,而也正是这份资料,揭露了面对朝鲜战场的失利,麦克阿瑟将胜利寄托于原子弹的美梦。
资料中:在1950年12月份,麦克阿瑟向军政部提交了一份“迟滞目标”清单。在清单中,麦克阿瑟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和袭击目标,而在这些袭击目标中,以原子弹轰炸成了常态,整个清单需要动用的原子弹居然高达26颗……而且意图也很明显,扩大战争,直接同我国开战。
在其阐述中他建议:各用4枚原子弹轰炸“敌人进攻部队”和“敌人空军重要集结地”,同时投掷大量原子弹在中朝之间沿鸭绿江设置一条放射性地带……
杜鲁门在看了麦克阿瑟这些建议后,摆在他面前的已经不是批复个同意或者不同意。首要做的就是如何稳住“原子弹妄想症患者”――麦克阿瑟。
因为在此前,他就已经被所谓的“核武攻击”搞得焦头烂额。
早在麦克阿瑟提议的11月份,杜鲁门不是没有想过动用核武,这一度让麦克阿瑟欣喜若狂。
在记者发布会上,杜鲁门就曾表示朝鲜问题如果有必要,将动用美国拥有的一切武器。
当记者问道是否包括核武器时,杜鲁门回答了个“Yes”。而随后的几个问题,直接就把使用核武器的矛头指向以杜鲁门为主的美国政府,那就是美国将动用核武器。
此消息一出,中朝人民不慌,“联合国军”其他国家慌了……由此包括英国、法国、在内的这些国家开始一边倒的谴责美国。
使用原子弹就意味着战争的全面扩大,这也就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在敲响警钟,苏联的空军或许也已经在准备起飞,并且同样携带着原子弹在他们头顶晃悠,他们并不想这样。
而迫于舆论压力,杜鲁门最终不得不郑重申明“不使用原子弹”来平息这场乌龙风波。这就是前面提到为何麦克阿瑟将朝鲜战场的失利归结为美国对其军事限制。
麦克阿瑟的冒险行径
在杜鲁门宣布不使用原子弹后,麦克阿瑟心里一阵阵堵得慌,他不甘心,于是开始他的一意孤行和冒险行径,他公开反对总统杜鲁门的决定,并派遣飞机非法进入中国领空侦查。
也是如上所说的,他在后来将他仍然计划使用多达26颗原子弹的计划进行上报。
早就提“原子弹”头就疼的杜鲁门哪里会答应,大为恼火,直接就否决掉了。并且在杜鲁门心里,已经开始对麦克阿瑟表现出担忧和不满。
不满在于麦克阿瑟“不服从安排,不听从指挥,而且朝鲜战场指挥不利,不如李奇微”。担忧在于麦克阿瑟如果自作主张投放原子弹怎么办?
考虑到这一点,杜鲁门直接以重组空军为由,于1951年1月15日,将美国远东空军司令官、空军少将奥唐奈尔免职。原因无他,因为奥唐奈尔就是麦克阿瑟原子弹计划的狂热支持者之一。原子弹运输要飞机,而飞机属于空军,空军在这种人手里,杜鲁门睡不着觉。显然,杜鲁门此举已经是在警告麦克阿瑟。
反观麦克阿瑟,对杜鲁门此举似乎充耳不闻,杜鲁门的“杀鸡儆猴”并没有使麦克阿瑟安静下来。
麦克阿瑟利用自己“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身份,不仅依然对外界媒体随随便便谈论原子弹问题,大肆吹鼓核威慑。更为严重的是:他将这些言论的矛头再次指向了美国政府,更意图将政府拖下水。
1951年3月,杜鲁门政府欲策划通过谈判解决朝鲜问题,而这一消息被麦克阿瑟得知,他将这种视为美政府服软的表现。
于是抢先发表了一项旨在阻挠这一谈判的公开声明,再次大肆吹嘘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仍旧对中朝进行新的武力威慑。
麦克阿瑟这次的做法,显然是彻底激怒了杜鲁门,而他的被解除职务,也就被杜鲁门提上日程并付诸行动。
麦克阿瑟被解除职务,虽然这不是全部原因,但是主要原因。
麦克阿瑟一生的辉煌,与其说“毁在朝鲜战场”,于我而言倒不如说是朝鲜战场的失利让这位集荣耀于一身的名将为了维护名誉“慌不择路、病急乱投医”毁掉的。
麦克阿瑟作为一代名将,特别是曾代盟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划上句号的人,本应知道战争的罪恶。而其对战争不仅不深刻反思,反为自己一己私利将世界捆绑于核阴云中,置世界和平于不顾,拥有再多的光环和成就都将毫无意义……
